東華義莊先僑的回家之路 (轉載自《文匯報》31/5/2009)
東華義莊制度作為十九世紀末出現的特殊文化現象,它對慈善募捐、海外華工的組織管理以及海外與中國的聯繫等方面的設定,充分反映了中國人的智慧和同族之間同聲同氣的傳統遵循。而推動這種遵循的,其實是更古老的「落葉歸根」的情懷。
全文按此>>
新書發佈典禮及講座
(新聞稿按此>>)
「風雨同路──東華三院與香港的歷史與發展」講座系列
為延續推廣新出版的《東華三院檔案資料彙編》及進一步加深巿民對q華歷史的認識,本院與香港歷史博物館合作舉辦三個周末講座,邀得丁新豹博士、何佩然教授及葉漢明教授主講。透過這三場講座,市民得以了解東華三院如何與香港榮辱與共、休戚相關,成為穩定香港的一股大力量;其行政架構及所提供的服務怎樣與時並進,最終發展為香港規模最大、服務最多元化的慈善機構。 周末講座
第一講(二00九年五月九日) |
「榮辱與共 休戚相關:東華三院與香港華人社會 1870-1997」
講者:丁新豹博士 主持:科大衛教授
東華三院是本港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大、服務最多元化的慈善機構。自東華醫院於1870年創立以來,在醫療、教育、福利、救濟各方面均造福港人,貢獻良多。丁博士將會在本講座回顧東華三院在這百多年間怎樣跟港人共渡時艱,並在困境中向港人提供種種適切的援助,救急扶危,穩定社會。 |
第二講(二00九年五月十六日) |
「情歸故里:東華醫院的難民服務 (1870至1930年代)」
講者:何佩然教授 主持:葉漢明教授
是次講座將透過東華歷史文獻記錄,探討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上半期,流落異鄉者歸鄉的艱辛過程。東華的難民服務最早可追溯至1873年,主要是幫助病癒者及其他流落香港的華人返回原居地。在十九世紀,經東華遣送的難民每年約數百人;在 1930 年代更大幅上升達2.9萬人。東華的海內外社會網絡,也因應難民服務的需求增加,而不斷擴張。從滯港難民的類別與數量的多寡,更可觀察當時中國以至鄰近地區的政經局勢發展。 |
第三講(二00九年五月二十三日) |
「一體之仁 澤及四方:從東華義莊看香港與全球華人慈善網絡」
講者:葉漢明教授 主持:史秀英女士
東華義莊除了為香港本地居民在覓地安葬先人期間提供棺柩寄放之所,以及為貧者提供代葬義山的服務之外,更重要的功能是為先僑作歸葬原籍的安排,並兼顧「金山棺」的施贈和遠洋輪船上身故者的後事。1899年倡建、1900年落成的東華義莊在其後半個多世紀一直成為全球華人原籍安葬服務的樞紐,這個故事可說是世界慈善事業史上非常獨特的一環。葉教授將會透過今次講座,與大家一同發掘和反思「義莊故事」所蘊含的生命教育意義。 |
講座時間: |
下午三時至五時 |
地點: |
香港九龍尖沙咀漆咸道南一百號香港歷史博物館地下演講廳 |
費用: |
全免 |
參觀活動
歷史考察(一): |
參觀東華義莊
日期:二00九年五月二十四日(星期日)
時間:A團上午十時至下午十二時三十分;B團下午二時至四時三十分
東華義莊歷史可遠溯至1875年由文武廟捐資興建,於1899年正式由東華醫院(東華三院前身)管理。義莊在早期香港社會的殮葬服務上擔當重要的角色,為本地居民及海外僑胞提供靈柩或骨殖暫存的地方;到十九世紀末更成為全球華人社會原籍安葬安排的樞紐。2003年,東華三院為義莊進行全面修復工程,於2005年分別獲得香港文物獎(2004)「文物保存及修復獎」榮譽大獎,以及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的「2005亞太區文物修復獎」優越大獎。 |
歷史考察(二): |
東華三院文化遊(參觀東華三院文物館、油麻地廟街五廟)
日期:二00九年六月七日(星期日)
時間:下午二時至五時
是次行程首先到東華三院文物館參觀,參觀這棟早於1911年落成的一級歷史建築物,了解東華三院的發展史及介紹文物館內的珍貴藏品;及後再乘旅遊巴到油麻地天后廟參觀,探討該天后廟與東華三院的淵源。 |
|